琥珀科技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钢琴入门指法教程 > 钢琴入门 > 正文
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主要作品
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主要作品
提示:

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主要作品

《伊贝利亚》、《西班牙组曲》 《伊贝利亚》这部作品是他晚年的倾力之作,体现着他的艺术颠峰。《伊贝利亚》共分为四卷,前三卷9曲完成于1906年,第十、十一曲完成于1907年,而最后一曲则完成于他生命最后1909年的1月,该年5月他就病逝了。 这部作品运用了西班牙的舞曲节奏并与钢琴技巧相结合。德彪西在评价阿尔贝尼兹时说:“他并没有实在引用民间音乐的主题,但是民间音乐却毫无痕迹地潜入了他的音乐。” 《西班牙组曲》EspanaOp.164是阿尔贝尼兹创作的由6首钢琴小曲组成的组曲,都是阿尔贝尼兹作品中较为容易弹奏的乐曲,这些大众化的乐曲同时又有很高的创作技巧,是他中期的作品。 扩展资料: 1883年,阿尔贝尼兹与他的第一个学生RositaJordana结婚,1885年,他们夫妇搬到了马德里。阿尔贝尼兹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和高水平的演奏家很快在当地获得了声望,人们认为他的演奏堪与19世纪著名的钢琴大师李斯特和安东·鲁宾斯坦相媲美。 1889至1892年间他在英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以及法国等地巡回演出,作为一名音乐会钢琴演奏家,他在此时达到了他的艺术顶峰。 身患重病的阿尔贝尼兹又重回他所熟悉的舞台剧作以及钢琴作品的创作,在1905~1909年间,他创作了著名的《伊比利亚》,一部由12首钢琴作品所组成的组曲,共四卷。 这部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及复杂的作曲技巧,它们是西班牙民族音乐与欧洲印象派以及浪漫乐派音乐所交织成的复合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萨克·阿尔贝尼兹

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人物经历
提示:

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人物经历

1868年,阿尔贝尼兹全家搬往马德里,从此阿尔贝尼兹开始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他卓越的钢琴演奏才能受到高度赞扬,被誉为西班牙最杰出的天才,经常被比作“莫扎特”。但是后来阿尔贝尼兹却对钢琴演奏变得极端焦躁和厌恶,他开始变得叛逆,后来又离家出走。12岁的时候,他甚至乘船偷渡到阿根廷。据说他曾经靠在咖啡馆里弹琴来维生,后来他才得以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并赚了很多钱。后来他又靠这笔钱去了古巴、波多黎各和美国。在纽约的时候,一贫如洗的阿尔贝尼兹不得不去做码头搬运工,为那些从西班牙轮船上下来的有钱人搬运行李。他也曾靠反弹钢琴(背朝钢琴,同时用手指背面弹琴)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他靠着这些 “特技”才得以赚得足够的钱来旅行以及重返欧洲。实际上阿尔贝尼兹在美洲大陆的第一次演出是在1875年,他在波多黎各举行了一系列的音乐会。他从那里又去了古巴,1875年秋在返回西班牙之前他又举办了几场音乐会。有趣的是,年轻的阿尔贝尼兹作为偷渡客四处旅行,他的父亲却是一名海关检查员。1875年春天,小阿尔贝尼兹偷渡到古巴的哈瓦那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在当月30日从加迪斯(Cadiz)港口出发去其它地方赴任,就在他离开加迪斯的当晚,阿尔贝尼兹在当地举办了一场音乐会。15岁那年,阿尔贝尼兹回到了西班牙,并在巴塞罗那、巴伦西亚、萨拉曼卡等地举办了多场音乐会。阿尔贝尼兹意识到自己童年时期的天赋已经走向尾声,然而从一个音乐神童转变为一个成熟的音乐家绝非易事,因此他在1876年5月进入了Leipzig音乐学院。他希望通过在世界著名音乐学府中的学习来获得一定的声望。他开始跟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学生Louis Maas和Salomon Jadassohn学习钢琴和作曲。但在不到两个月后,阿尔贝尼兹却因经济上的困难、讨厌德语以及不习惯老师们对他的严格要求而离开了萨克逊,那里曾经是巴赫、舒曼和门德尔松一度居住过的地方。1875年,阿尔贝尼兹在国王阿方索(Alfonso)十二世的私人秘书的帮助下获得了皇家的资助,而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学习。1879年,他在那里获得了钢琴大赛的一等奖。此后又到欧洲进行巡回演出。然而当时他最大的梦想却是能够跟弗朗兹·李斯特学习钢琴。于是,在20岁那年,他离开布鲁塞尔来到布达佩斯。令人遗憾的是,阿尔贝尼兹却没能完成他的夙愿,因为当时李斯特正在魏玛。阿尔贝尼兹费劲力气到了布达佩斯,却发现李斯特那时已经不在那里住了,于是他只好又回到了马德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在西班牙的各个城市到处举办音乐会。他还一度担任过一个萨苏埃拉演出公司的经理和指挥,同时创作了他第一批音乐剧作品——三部萨苏埃拉,其中就包括Cantalones de Gracia。1883年是阿尔贝尼兹生活的转折点,在结束了南美的旅行之后,他在巴塞罗那定居。在那里,他结识了素有“西班牙民族音乐之父”称号的菲里佩·佩德雷尔。佩德雷尔是一名音乐教师、作曲家,同时也是一名音乐史料研究家,他整理了大量古老的西班牙音乐。作为一名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的信条是“西班牙的作曲家应写出西班牙自己的音乐”,即扎根于西班牙文化的音乐,从本民族的民歌和舞蹈中获得自己的音乐元素和技巧。佩德雷尔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阿尔贝尼兹,后者因此创作出了完全不同于当时欧洲沙龙音乐风格的作品。他创作了很多舒伯特、肖邦以及勃拉姆斯风格的短小钢琴作品。1883年,阿尔贝尼兹与他的第一个学生Rosita Jordana结婚,1885年,他们夫妇搬到了马德里。阿尔贝尼兹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和高水平的演奏家很快在当地获得了声望,人们认为他的演奏堪与19世纪著名的钢琴大师李斯特和安东·鲁宾斯坦相媲美。1889至1892年间他在英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以及法国等地巡回演出,作为一名音乐会钢琴演奏家,他在此时达到了他的艺术顶峰。遗憾的是阿尔贝尼兹所处的正是钢琴演奏人才辈出的年代,潘德烈夫斯、帕赫曼、索菲·蒙特等人都曾在1890年的春天在伦敦举行了音乐会。这种激烈的竞争无疑使阿尔贝尼兹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困难重重。在此期间,阿尔贝尼兹还创作了大量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古风组曲(Suites Anciennes)——三首新巴洛克风格舞曲;一部李斯特风格的练习曲(Deseo: Estudio de Concierto)。他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Concierto Fantastico,Op.78)也是在1886年左右写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出了受西班牙音乐元素影响的器乐作品,例如西班牙组曲(Op.47,只有 Granada,Cantaluna,Sevilla和Cuba),西班牙舞曲和西班牙随想曲(Op.70),Torre Bermeja(Op.92,No.12)等等。1890至1893年间,阿尔贝尼兹大部分时间呆在伦敦,他对音乐舞台作品的兴趣又重新点燃,除了写一些钢琴作品以及定期在伦敦和欧洲其它城市举行音乐会以外,他成功的创作了几部小歌剧和艺术歌曲,并且曾担任过一阵威尔斯王子剧院的作曲家和指挥。1893年他正式获得了这个职位的任命,但他却拒绝了这份工作,回到了西班牙,又在1894年秋去了巴黎。就在阿尔贝尼兹离开伦敦前,他结识了一位富有的银行家——F.莫尼-库茨(拉蒂莫爵士),后者的业余爱好就是创作戏剧并希望有一天他的作品可以配上音乐搬上舞台。出于对家庭收入的考虑,阿尔贝尼兹答应为这位银行家的剧作创作音乐。然而合作却并不那么让人愉快,阿尔贝尼兹常常因此大发雷霆。他们一共只完成了三部歌剧(分别是《亨利·科里弗尔德》、《莫林》和《佩皮塔·希门尼斯》)以及一些艺术歌曲,直到1905 年,这种合作关系终止。不过他们的第二部歌剧《佩皮塔·希门尼斯》(Pepita Timenez),以Juan Valera所写的一部著名的小说为台本的歌剧却在欧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成为当代西班牙歌剧中一部值得一提的作品。阿尔贝尼兹创作这三部歌剧的时候生活在巴黎,他在那里结识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他是欧内斯特·肖松家的常客,在那里他认识了许多著名的作曲家象弗雷、杜卡斯、以及查尔斯·鲍德斯,后来又经他们的介绍去了Schola Cantorum私人音乐班教授高级钢琴课程。这种富裕的音乐环境也极大的影响了阿尔贝尼兹,他感到了自己早期作品的不足之处,认为它们缺乏深度,他认为他应该尝试创作一些更有魄力、更有内涵的作品,从那时起,阿尔贝尼兹开始了他晚期的音乐创作。1900年以后,阿尔贝尼兹的生活开始变得痛苦不堪,他患了布莱特氏病(肾小球肾炎),一种最终夺去他生命的肾病。他的夫人也开始病重,同时,他的一个孩子的死亡更加重了他的痛苦,这使他根本无法完成他那几部已经开始创作的诗意的作品。身患重病的阿尔贝尼兹又重回他所熟悉的舞台剧作以及钢琴作品的创作,在1905~1909年间,他创作了著名的《伊比利亚》,一部由12首钢琴作品所组成的组曲,共四卷。这部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及复杂的作曲技巧,它们是西班牙民族音乐(特别是安达路西亚音乐)与欧洲印象派以及浪漫乐派音乐所交织成的复合体。1909年三月,令人几乎无法忍受的病痛迫使阿尔贝尼兹一家从奈斯搬到了法国比利牛斯山附近的康伯莱班(Cambo-Les-Bains)。1909年5月18日,阿尔贝尼兹在那里去世,后来他的遗体被运回巴塞罗那,葬在Southwest Churchyard。

法国作曲家弗瑞的声乐套曲《威尼斯之歌》谁能提供一些相关资料
提示:

法国作曲家弗瑞的声乐套曲《威尼斯之歌》谁能提供一些相关资料

《威尼斯船歌》,选自奥芬巴赫的代表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 歌剧《霍夫曼的故事》共有三幕,叙述了主人公霍夫曼向友人讲述的三次爱情经历。第二幕叙述的是霍夫曼在威尼斯与美女朱利埃塔的恋爱故事。幕启,布景展示了威尼斯运河旁庭院里的繁华景象:琳琅满目的画廊面向着大运河,台阶上铺陈着带装饰图案的大地毯,各种花草在火炬的映照中显得异常鲜艳。容貌出众的名妓朱利埃塔一面招待宾客,一面与她的情人达彼图托一起唱起这首歌唱美丽的夜晚的"船歌"。歌曲从独唱到二重唱,后又加入合唱,以6/8拍荡漾的节奏描绘了威尼斯河上迷人的夜景.描写的是威尼斯运河上行船往来,碧波荡漾的景象.

世界名曲及作者
提示:

世界名曲及作者

1. .[圆舞曲之王".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7年的名曲.合唱曲与管弦乐曲的版本并存.乐曲描写了多瑙河的秀丽景色.被誉为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
2.. 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写于1901年的小品.与另一首相对应.原曲是为小提琴及钢琴所作.
3.. 由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96的发表的歌剧中第四场印度商人的唱段改编而来.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旋律而让人难以忘怀.
4.(选自). 法国著名的喜歌剧作曲家奥芬巴赫所作.原为歌剧中的二重唱曲.后被改为多种音乐演奏形式.[船歌"又称[威尼斯船歌".它也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门德尔松及肖邦亦有类似体裁的作品.
5.. 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波尔卡代表作之一.1858年为其在俄罗斯的演出而专门创作.乐曲生动地描绘了妇女们愉快生活的场景.
6.. 爱尔兰民谣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后由奥地利作曲家克莱斯勒改编成小提琴曲.伦敦德里又叫德里.是爱尔兰岛北部的一座小城.乐曲纯朴动人.充满温馨情调.
7.. 法国著名长笛演奏家.作曲家热南所作.原为长笛曲.其中部分旋律引用了威尼斯的古老民歌.乐曲所描绘的明朗而欢快的节日风景经曼陀凡尼改编后显得更为栩栩如生了.
8.. 这是一首以罗马名胜为题材的乐曲.那低缓而略带伤感的旋律表达了游人们对风景名胜依依不舍的心情.乐曲有着意大利通俗歌曲的韵律.使去过罗马的人们对美丽的往事流连不已.
9. .曼陀凡尼乐队的保留曲目.由.....等六首曲子的主旋律组成.是其演奏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在中国献演时也不例外.
10.. 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于1830年至1835年间创作的音乐曲集中的第八曲.原为女高音独唱曲.
11.. 根据那波里民歌改编的著名男高音独唱曲.又名.描写的是男人失去心上人之后的痛苦之情.当今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哥.卡雷拉斯都曾演唱过此歌.
12.. 由六首美国民谣组成.其中..等旋律都是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
13.. 又名.作为英国民谣及圣歌而传唱于世.并被多位歌手翻唱.
14.. 曼陀凡尼的经典作品之一.根据十六世纪传入英格兰的民谣改编.许多影视剧都采用过此曲.
15..西班牙作曲家N.P.Marquina创作的具有西班牙风格的吉普赛舞曲.因其热烈奔放而通常会作为曼陀凡尼演奏会的下半场开始曲.
16.. 根据墨西哥民间舞蹈音乐改编.是曼陀凡尼乐队的演奏曲目中编配最好的乐曲之一.
17.. 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斯所作钢琴曲集中的第二首.因其旋律优美流畅.有如一首抒情歌曲而广为流传.探戈是由西班牙所特有的民族舞曲探戈·弗拉明哥演变而来的一种在现代社会广为流传的舞曲.曼陀凡尼本人对这一体裁尤为喜爱.
18. .著名的探戈舞曲之一.是起着古典与现代通俗音乐桥梁作用的美国作曲家安德森1951年的作品.曾被许多乐队改编演奏过.
19. .德国作曲家J.Rixher创作.是二次大战前欧洲大陆最受欢迎的一首探戈名曲.亦曾得到不少轻音乐演奏团体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