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明瑛的前夫是谁
朱明瑛的前夫是王明琪。 王明琪是知名声乐教授,东北人。和朱明瑛育有一子,是王珏。 朱明瑛和王明琪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俩人4岁就认识了,从小玩到大,而且双方父母是同事关系。 俩人有过一段失败婚姻,刚开始几年还算比较和睦,后来慢慢地越来越觉得和他在一起很孤独,因由是“丈夫不屈不挠的大男子气,很伤她的自尊”。最后很无奈协商办理了离婚手续。 扩展资料: 朱明瑛的个人简介: 朱明瑛,祖籍是临邑县德平镇,原东方歌舞团演员,著名歌舞表演艺术家,1986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演员”称号。 专攻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歌舞艺术,兼学中国古典舞、芭蕾舞、民间舞和钢琴。能歌善舞、风格迥异、豪迈奔放、声情并茂的表演艺术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1985年由文化部公派自费赴美学习现代音乐和文化产业。
朱明瑛:“歌坛新星”为国争光
作为新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第一批歌星,领创载歌载舞表演形式
朱明瑛:“歌坛新星”为国争光
“咿呀呀欧雷欧……”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一句自带声音也自带画面的歌词。1980年的新星音乐会上,朱明瑛身穿非洲装束,把皮肤抹得黝黑,载歌载舞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人们脑海中,以至于1984年当她登台央视春晚演唱《回娘家》时,还有观众恍然大悟:原来她不是黑皮肤的非洲人。
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朱明瑛是为数不多的、把外国歌曲唱得全国闻名的歌唱家,同时也因演唱《回娘家》等歌曲,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火起来的歌星之一。不过,她却在巅峰时期急流勇退出国留学,回国后创业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来无论做什么,我都记得是观众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争光。”如今已经69岁的朱明瑛说,这就是她的初心。
歌坛新星 “黑人装”引风潮
因为《北京晚报》在1980年发起并主办新星音乐会,这一年也被看作是我国新时期流行音乐诞生的一年。
1980年9月18日,《北京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消息《本报举办〈新星音乐会〉》,并用黑体字注明参与表演者的名字,“歌坛新星朱明瑛”排在第一位。
当时的朱明瑛在社会上小有名气。她本是东方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主攻亚非拉舞蹈,改革开放后,她逐渐接触到了传入国内的外国音乐,尤其善于用舞蹈诠释各国的特色音乐。“东方歌舞团‘歌’在‘舞’前头,我就想能不能把歌融入舞蹈,一起表演。”由于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外国音乐处于“半地下”的状态,“没有人说这些歌能不能唱,更没有人教我唱,只能自学,还得悄悄地学。”
朱明瑛找到了东方歌舞团去非洲采风录制的磁带,在宿舍偷偷听。她把其中每一个发音都标记出来,一遍一遍跟着学,甚至把磁带都听走了音。1979年,朱明瑛的学唱被东方歌舞团乐队成员发现了,觉得既新鲜又好听,她便开始了载歌载舞的表演,“我是跳舞蹈的,突然有一天就站在舞台上唱歌了,我常说我不是学音乐的科班学生,观众培养了我,观众就是我的老师。”
说起参加新星音乐会的经历,朱明瑛回忆,当时《北京晚报》新星音乐会策划人员到她家里邀请她:“你愿意参加我们的新星音乐会吗?我们想用这场音乐会为改革开放出力。”朱明瑛听了很兴奋,她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之后,像她这样演唱的新音乐形式正不断冒出来,“我们断断续续在演出,群众很喜欢,但也曾受到过批判,被说成靡靡之音。”如果能有一场音乐会让他们一起登台,她打心眼儿里高兴,于是一口答应下来,“我们有底气,只要群众欢迎,我们就不怕。”
就在那一次音乐会上,朱明瑛把自己涂成黑人模样,边唱边跳地表演了《愿大家都成功》《咿呀呀欧雷欧》《唱吧,唱吧》三首异域风情的歌曲。“我刚上舞台唱非洲歌,下面观众的气氛就‘爆’了,扔帽子的、欢呼的都有!”朱明瑛说,《咿呀呀欧雷欧》这首歌算不上艺术歌曲,内容非常简单,但载歌载舞的形式和她的音乐形象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观众内心的渴望,“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观众对新形式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许。”
朱明瑛把歌舞相结合的表演不仅让中国观众痴迷,国外观众也非常喜欢。她随东方歌舞团出访或接待外宾时,不少外国观众以为她就是那个国家的人。1982年6月12日,《北京日报》刊发一则消息,记录时任扎伊尔总统来华的情形:“朱明瑛演唱扎伊尔歌曲时,宴会厅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对外国的艺术要学好、学像,这也是对别国人民和文化的尊重。”朱明瑛说,这句周恩来总理的嘱托,每一个东方歌舞团的演员都牢记在心。
急流勇退 自费出国学习音乐
在登上新星音乐会这个大舞台之后,朱明瑛一下子成为当时最火的歌星之一,随后她还演唱了《角落之歌》《大海啊故乡》等中国歌曲,屡登“每周一歌”榜单。在1984年央视春晚上,朱明瑛穿着亮黄色的衣裙登台,一人独唱三首歌曲,其中的《回娘家》风靡全国。此时的她可以说人气如日中天,但就在一年之后,她做出一个让人看似难以理解的决定:自费出国留学。
1985年8月2日,《北京日报》刊发了朱明瑛出国留学的信息,她表示不想透支自己,不能在盛名之下止步,要出国充电。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篇题目为《朱明瑛说流行唱法走下坡路》的文章,还报道了她对当时流行歌曲的看法,“社会上有些所谓音乐会太糟糕了,说是提倡创作自由,实际上是在搞混乱自流”,因此她想出国吸取国外声乐方面的精髓。
如今再提起这件事,朱明瑛依旧坚持。“当时流行音乐很火,但我们对流行音乐的欣赏和学习都来自境外,很多人学外面的流行音乐唱法却学不对,学不像。”朱明瑛说,当时流行音乐刚刚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进入中国,无论在学界还是在民间都没有形成规范,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哗众取宠的现象,表演流行音乐的人有的奇装异服,有的故作怪声,“我还见到过演出中踩在钢琴上唱的,流行音乐不应该是这样。”
朱明瑛心里清楚,不能责怪这些表演的人,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去了解国外真正的流行音乐是什么样。“但是他们的表现给了别人口实,很多人批评他们,说搞流行音乐的人怎么都这样。”说到这儿,朱明瑛捂住了胸口,“我自己是很早一批在国内唱流行歌曲的人,别人这么一说,我就觉得是在骂我。”就这样,她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我要直接去美国,去流行文化的‘老巢’,去学习流行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1985年,朱明瑛由文化部公派自费赴美学习现代音乐和文化产业。
在美国留学的日子当然是辛苦的,先是恶补英文、大量听歌,不久后她拿到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全额奖学金,但在上课的同时还要打工赚钱。尽管如此,朱明瑛依旧觉得如鱼得水,因为她学习到了太多前所未见的知识,听到了很多从未听到过的音乐形式。
在美国学习生活四年后,朱明瑛开始有意识地把当地的音乐形式带回中国。1989年至1992年期间,朱明瑛多次回国举办演唱会,1992年6月24日,《北京日报》刊发报道《“92美国现代音乐演唱会”将举行》,称这是“一台展示美国现代音乐盛况”的演唱会,“朱明瑛将带着10位美国表演艺术家登台”。
“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向外国学习音乐,心里总觉得外国人好像高人一等,但我出去了之后发现不同文化没有什么高低的区别。”朱明瑛坦承,她举办这个系列音乐会就是想“给中国人争口气”,“我回国办演唱会,由美国艺术家伴奏、伴唱、伴舞,这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情结。”朱明瑛记得,由于国内观众太久没见到她了,那次演唱会上演时体育馆内人山人海,台上除了展示美国民间、流行、爵士、摇滚等音乐,还编排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我的祖国》《万水千山总是情》等中国作品,观众被丰富的艺术形式所震撼。
低调创业 为文化产业培养人才
现在的朱明瑛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同时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北京国际艺术与科学学校的校长。自打回国,朱明瑛就一直从事文化产业和教育事业,只是她一向低调,很少自我宣传。2011年1月28日,《北京日报》刊发报道《名人办艺校如何才靠谱?》报道提及,不少名人办艺校都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但朱明瑛没有这样做,她表示自己“不是靠名气吸引人”,更不是借办学校扬名。
做教育其实是朱明瑛在出国前就萌生的理想。1985年去美国前,歌唱家王昆曾专门找她谈话,当时有太多留学生一出国就留在国外,王昆怕她也一去不回。朱明瑛笃定回应:“我肯定回来,我要回来办学,我要把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带回来。”在美国读书期间,她不仅每年都会把自己的成绩单寄回东方歌舞团,还常常翻译课本,一本一本地收集资料。等到她回国时,足足收拾出一个集装箱的行李,其中光资料就有13个箱子,总共用了3个月时间海运回国。
“在美国我就学习了‘娱乐工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化产业,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了,我觉得迟早有一天我们用得上。”在美国学习生活了10年之后,朱明瑛于1995年回国创业,后来创办了北京国际艺术与科学学校。她想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长期而完整的教育。
朱明瑛认为,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知识结构。“过去学艺术的人培养得太单一了,艺术生只学表演技术,其他方面有一定程度欠缺。”朱明瑛反思着自己这代人接受的艺术教育,而她的留学和工作经历让她知道,要做文化产业,只懂技术不懂法律和经营的人做不好,她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有人对朱明瑛说:“你为了吃一桌席,又要养猪又要种粮食,等粮食长出来再做菜,太麻烦了。”而朱明瑛一口承认下来:“对,我做教育就是要从零开始,保证最后的成果是好的。”
在她看来,这是责任心的问题,“在我这儿的学生,虽然我不能陪他一辈子,但我得为他们的一生打基础。”现在,朱明瑛觉得最幸福的时候就是每年升学季,看到在她这里读书的孩子通过艺术特长考上了清华、北大及知名艺术院校,还有不少去了国外读书,“那一瞬间我觉得我这一生做的最正确的事,不是从舞蹈转向唱歌,也不是后来出国,而是为这些孩子创办了学校,这让我又一次找到我人生的意义。”
“我唱歌跳舞源于我的爱好,如果不是对艺术的酷爱,我不会成功。但作为事业,它绝不只是一种爱好。”朱明瑛说,当年她跟着东方歌舞团出访,看着当地的外国朋友被她惟妙惟肖的歌舞打动,她突然体会到了自己工作的深刻意义,这也成为她日后留学和回国创业的初心,“就像一个运动员一定要拿奖牌,一定要看着五星红旗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升起来,因为他争的是国家的光。”
歌唱家朱明瑛简历
朱明瑛1950年5月22日 临邑县德平镇 音乐作品朱明瑛祖籍临邑县德平镇,东方歌舞团演员,中国著名歌唱家、歌舞表演艺术家,1986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演员”称号。专攻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声乐、舞蹈艺术,兼学中国民族唱法、古典舞、芭蕾舞、民间舞和钢琴。能歌善舞、风格迥异、豪迈奔放、声情并茂的表演艺术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1985年由文化部公派自费赴美学习现代音乐和文化产业。2015年2月18日,朱明瑛参与了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表演,与陶玉玲、雷恪生等表演开场秀《四世同堂合家欢》。[1]中文名朱明瑛别名朱明瑛国籍中国出生地临邑县德平镇出生日期1950年5月22日个人经历 听语音专攻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歌舞艺术,兼学中国古典舞、芭蕾舞、民间舞和钢琴。朱明瑛1966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1985年留学美国自费赴美学习现代音乐和文化产业,获加州西太平洋大学表演艺术硕士学位。1986年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并获得现代声乐表演文凭。1986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演员”称号。
朱明瑛的《回娘家》 歌词
回娘家 (天蝎网络提供) 孙仪 词 汤尼 曲 朱明瑛 演唱 风吹着杨柳嘛 唰啦啦啦啦啦 小河里水流 得儿 哗啦啦啦啦啦 谁家的媳妇 她走得忙又忙呀 原来她要回娘家 身穿大红袄 头戴一枝花 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 左手一只鸡 右手一只鸭 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 咿呀咿得儿喂 一片乌云来 一阵风儿刮 眼看着山边就要把雨下 躲又没处躲 藏又没处藏 豆大的雨点往我身上打呀 咿呀咿得儿喂 淋湿了大红袄 吹落了一枝花 胭脂和花粉变成红泥巴 飞了那只鸡 跑了那只鸭 吓坏了背后的小娃娃呀 咿呀咿得儿喂 哎呀 我怎么去见我的妈 ——END—— http://music.baidu.com/song/59572056
朱明瑛的《回娘家》 歌词
回娘家 (天蝎网络提供) 孙仪 词 汤尼 曲 朱明瑛 演唱 风吹着杨柳嘛 唰啦啦啦啦啦 小河里水流 得儿 哗啦啦啦啦啦 谁家的媳妇 她走得忙又忙呀 原来她要回娘家 身穿大红袄 头戴一枝花 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 左手一只鸡 右手一只鸭 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 咿呀咿得儿喂 一片乌云来 一阵风儿刮 眼看着山边就要把雨下 躲又没处躲 藏又没处藏 豆大的雨点往我身上打呀 咿呀咿得儿喂 淋湿了大红袄 吹落了一枝花 胭脂和花粉变成红泥巴 飞了那只鸡 跑了那只鸭 吓坏了背后的小娃娃呀 咿呀咿得儿喂 哎呀 我怎么去见我的妈 ——END—— http://music.baidu.com/song/1396959
朱明瑛多大年龄
截止到2021年1月5日朱明瑛70岁了。 朱明瑛1950年5月22日出生在山东临邑县德平镇,东方歌舞团演员,中国著名歌唱家、歌舞表演艺术家。1966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 1985年留学美国自费赴美学习现代音乐和文化产业,获加州西太平洋大学表演艺术硕士学位。1986年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并获得现代声乐表演文凭。1986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演员”称号。 扩展资料朱明瑛曾出访过27个国家和地区,能用26种语言表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歌曲,并多次荣获中国政府、广电部及国际组织颁发的奖项。 在2011年5月27日,深圳卫视综艺节目《年代秀》第一季开播,很荣幸地请到了朱明瑛老师担任60年代的常驻嘉宾,朱明瑛老师在《年代秀》节目里和搭档展现出了幽默的风格,因而深受观众喜爱。 朱明瑛开创的“明瑛发展有限公司”已在影视、广告、音乐制作、艺术教育等多方面小有名气,朱明瑛正在为实现自己的更大理想不懈地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