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科技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钢琴入门指法教程 > 钢琴入门 > 正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全诗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全诗
提示: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全诗

1、《蚕妇》宋 ·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全诗大意: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3、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蚕妇》古诗和译文是什么?
提示:

《蚕妇》古诗和译文是什么?

《蚕妇》是晚唐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译文: 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 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此诗前两句以粉色和饥色对比,深刻表现了养蚕妇人穷困处境;后两句通过蚕妇之口,表达了她们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全诗语言朴实、浅显,近乎乡间口头语,诗情激昂悲愤,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 杜荀鹤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逢唐朝末年的动乱时期,当时,藩镇割据,叛乱时起,官吏专权,官僚党争进一步加剧;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也导致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所以,杜荀鹤的创作主张以手中的笔和诗作来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与不幸遭遇。《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蚕妇》等皆为穷苦百姓抒写冤仇悲愤而作。

《蚕妇》翻译及赏析
提示:

《蚕妇》翻译及赏析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 看到街上不少人,绫罗绸缎穿满身。仔细看看他们的模样,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出自] 北宋 张俞 《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注释   蚕妇——养蚕的农家妇女。   市——这里指集市、市场。   遍——全。   罗绮——绫罗、丝绸、锦缎。    诗意: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译文1: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译文2:   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赏析:   张俞,一作张愈(《宋史》),字少愚,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史书上说他“隽伟有大志,游学四方,屡举不第”,仁宗宝元初(1039),曾上书朝廷论边防事。因人推荐,经试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但他把官职让给父亲,自己却愿在家隐居。益州长官文彦博特别优待他,为出资买得青城山自云溪唐人杜光庭故居安置,他因此号称“白云先生”。“喜弈棋,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疑,买石载鹤以归。杜门著书,未就,卒。妻蒲氏名芝,贤而有文,为之诔曰:‘高视往古,哲士实殷,施及秦汉,余烈氛氲。挺生英杰,卓尔逸群,孰谓今世,亦有其人。其人伊何?白云隐君。……’”(《宋史·隐逸传》)确如蒲氏所言,像张俞这样古风强烈的士人到宋代已是不多了,宋初柳开、张咏、寇准、石延年以至范仲淹等人犹见余习。蜀中因地处盆地,那里的士人身上保留的古风也相对多一些。“三苏”中的老苏与大苏那豪迈高逸的风概也有这种古士之风的影子。   北宋大诗人张俞为了宣传县籍三位杰出学者(即严君平、扬雄、李仲元),常借成都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中兴寺宝地,宣讲儒佛道相济相通的思想。寺庙住持也对张俞的宣讲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应住持之邀,张俞书写了三人的选诗相赠,上世纪90年代仍供奉在寺内。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蚕妇》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诗人就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   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从这两句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中,真正的劳动者过着的是穷苦的生活,连自己亲自做的罗绮都不能穿。而那些达官贵族却穿着绫罗绸缎。这一点表明了在当时平民与达官贵族之间,生活物品的相差和欺压的平民的现象。   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完全诉诸形象——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初次进城,竟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难怪她要悲伤,要“泪满巾”了。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立意既深,构思也巧,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出自哪首诗
提示: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出自哪首诗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出自《蚕妇》,是北宋诗人张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
《蚕妇》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一句“不是养蚕人”,十分尖锐地揭示出封建剥削制度不合理的现实,不劳而获者掠夺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那满巾泪水正是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

遍身罗渏者,不是养蚕人什么意思
提示:

遍身罗渏者,不是养蚕人什么意思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意思是那些身上穿着绫罗绸缎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 《蚕妇》是北宋诗人张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全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翻译:昨天进城卖蚕丝,回来的时候眼泪沾湿了汗巾。那些身上穿着绫罗绸缎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 扩展资料 鉴赏: 后两句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些“遍身罗绮者”,穿着十分华丽的丝绸衣服,却并非自己养蚕做成。一句“不是养蚕人”,十分尖锐地揭示出封建剥削制度不合理的现实,不劳而获者掠夺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那满巾泪水正是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 此诗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通过一个养蚕妇女之口,深刻控诉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残酷现实,揭示出封建社会极为严重的阶级对立。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控诉了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