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图学是什么
关于太极图的来源,自宋、明之际太极图正式露面至于今天,一直存在着争议。周敦颐五层太极图是周敦颐自作或是改造自道徒(如陈抟)炼丹之图,自南宋朱震、朱熹、陆九渊至清代黄宗炎、毛奇龄、胡渭至近代钱穆、邓广铭等等,等等,直至今天新出的种种研究易学、易图的著述,其说可谓错综复杂、讼案迭起。今人李申、束景南、张其成等都作过深入的考究,张其成先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五层太极图是周敦颐依据道教炼丹图式加以改造的产物”[22]。我们认为,根据西汉木胎漆盘纹饰、老子太极图存在的事实及其内涵论断,周敦颐五层太极图改造自道教 炼丹图式的说法可以“尘埃落定”。东汉时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炼丹理论及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图八)的内涵在西汉木胎漆盘、老子太极图那里可以找到渊源。坎离二卦、水火既济正是老子太极图的内涵之一。不仅如此,水火匡廓图的形状也正是将坎离二卦之符号作两个耳廓相拚而成,只不过作了规范化、美术化的变形处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此图为什么名为“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其实是一个五行化合图,“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三”指天、地、人三才。《易传》有“叁伍以变,错综其数”句,周敦颐《太极图说》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五”均指五行,“三”指三才,“二”指阴阳。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相配用于解释宇宙便是阴阳生五行、五行化生男女万物,用于炼丹便是五行返归阴阳即坎离,取坎填离便由后天返先天复归无极,所谓“至精”也是指丹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意,所以五行化合图被称为“三五至精图”。“三五至精图”其实称为“二五至精图”亦可(周敦颐即说“二五之精”),用“三”不用“二”当与道教、道徒奉道家老子为祖师爷有关,老子《道德经》崇“三”,谓“三生万物”。陈抟无极图、周敦颐太极图的主体部分都是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其渊源自可上溯至老子太极图。清代黄宗炎《太极图辨》、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等均认为周敦颐太极图源自道教丹图,黄宗炎并说周敦颐只是把陈抟无极图“逆则成丹”改为“顺则生人”,将自下而上的顺序改为“自上而下”的顺序,这些考证和认识都是正确的。河上公太极图(炼丹图)是汉文帝时的河上公所作或是后人伪托,目前尚难以论定,但该图源自老子太极图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阴阳鱼太极图自明初赵撝谦在《六书本义》中公开以来,有关其来历的争议亦颇多。赵撝谦自注“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元代学者袁桷《易三图序》说:“时尝言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者,争阴购之。后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如峡,始得其三图焉。”今人李仕澄在南宋道教学者张行成的《翼玄》中发现已有阴阳鱼太极图,而张行成也是蜀人。结合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老子太极图及前面所论该图产生的时间、地点考察,阴阳鱼太极图源自老子太极图、耳朵太极图是没有疑问的,而朱熹嘱蔡元定到蜀中访求易图一事也可得证。四川剑阁鹤鸣山石 刻道教图谱中有持黑鱼的丁神、持白鱼的甲神图像(图十七),其年代在东晋至唐朝中、后期之间[23]。若据此推论,点有鱼眼的阴阳鱼太极图很可能在宋以前即产生,而且与道教、道家有关。老子太极图以两只耳朵构成S形阴阳两仪圆图,是为纪念老子所为,据此尚不能断言S 形阴阳两仪圆形太极图即始自老子太极图。我们认为,S形阴阳两仪太极图的产生时间,有可能在老子太极图之前。山西潞城微子镇出土的商罄上的双鱼形图案(图十六),其实已接近标准的S形阴阳两仪太极图。微子镇系商代微子国所在,微子为纣王庶兄,商灭后归周,年代上与《易经》的产生时间大约同时。商代《归藏》易的存在已可证实[24],S形阴阳两仪太极图的存在也是可能的。总之,S形阴阳两仪太极图不可能源自周敦颐太极图,也不可能是宋、元时期的儒者或明初的赵撝谦所创作。
当然,由于老子太极图的存在,那些认为太极图源于天外文明、特异功能以及关于阴阳鱼的画法、鱼眼的位置、鱼尾的角度等等诸如此类离奇的说法、解释都将涣然冰释,失去根基。我们认为,太极图必然是中国文化、文明的产物;根据西汉木胎漆盘纹饰天文历法及易学象数理内涵的表达判断,太极图的起源很可能与天文历法及中国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有关。
2、 关于易学史
易学虽然大略可以分为象数和义理两大派(姑按旧说将“义理”之外的占筮、易图学等归入“象数 ”),但中国自孔子以后的封建社会时代,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直至今天,易学研究和发展主要是在孔子和《易传》的巨大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即是说自春秋、战国始,两千多年的易学史的主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义理”之学,而“象数”之学则处于从属地位、次要地位,或被 视为“旁逸斜支”或被视为“后起之学”(广布民间的易占、算命等在这里不归入学术上的“象数”之学)。在两千多年未曾中断的易学“义理”之学长河中,有两次“象数”之学的大发展时期即“汉易”与“宋易”,它们既造成古代易学发展史上的两次高峰,同时也是“象数”之学获得显著地位、被视为堪与“义理”之学并肩而成为一大流派的原因和理由所在。由于老子太极图、西汉木胎漆盘纹饰的存在及释读,易学史、“象数”之学、“义理”之学、宋易、汉易、《易经》等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大框架、大背景下,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和认识,至少会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和启发。
宋易象数派以刘牧、周敦颐、邵雍、朱震为代表。刘牧传河图、洛书,周敦颐传五层太极图,邵雍传先天图,而朱震在《汉上易传•表》中说,刘牧、周敦颐、邵雍皆受图于北宋初年华山道士陈抟[25]。如前所述,传阴阳鱼太极图的张行成是蜀人,而且是道教学者,赵撝谦所公开的阴阳鱼太极图得之于蔡元定,而蔡元定得之于“蜀之隐者”,均与蜀地和道教有关。由于阴阳鱼太极图、周敦颐五层太极图、魏伯阳炼丹理论均可溯源至西汉老子太极图,故赵撝谦、袁桷、朱震等人在《六书本义》、《易三图序》、《汉上易传•表》中关于易图来源叙述的真实性大体上得到证实,即朱震所言刘牧、周敦颐、邵雍均受图于陈抟应该是真实的,至少刘牧河图洛书、周敦颐太极图、邵雍先天图源于道家或道教是可以肯定的。刘牧以45数黑白点阵为河图、55数黑白点阵为洛书,朱熹则以55数黑白点阵为河图、45数黑白点阵为洛书(图十一、图十二),因为其来源渠道不同或者因为传图之人并未言明或注明所致。刘牧之图源于陈抟,朱熹《周易本义》所载河图、洛书应是蔡元定入蜀求得(袁桷说蔡元定入蜀访得“易三图”但未言明具体是指哪三幅图,清人胡渭《易图明辨》推测“季通所得之三图,一为先天太极图无疑矣,其二盖九宫图与五行生成图”应是正确的。“先天太极图”即阴阳鱼太极图,“九宫图”即洛书,“五行生成图”即河图,朱熹《周易本义》载后二图未载前图,正应了赵撝谦所言阴阳鱼太极图“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这种对河图、洛书黑白点阵的混淆以及来源渠道的不同从一个侧面说明河图洛书即是指55数和45数黑白点阵,而且是来自于道家、道教而非刘牧或其他宋儒所作。以前认为先天八卦、六十四卦为宋人邵雍所作,对照西汉木胎漆盘纹饰内涵表达,可知先天八卦图亦非邵雍创作,而是来自于道家所传:其一,西汉木胎漆盘内底为S形阴阳两仪太极图,口沿配八卦、六十四卦,此八卦、六十四卦只能是指先天八卦、六十四卦,因为只有先天八卦、六十四卦圆图所表示的阴阳消长关系、爻变关系才与S形阴阳两仪太极图所反映的阴阳消长关系相吻合。其二,按田合禄先生研究,先天六十四卦即十月太阳历,西汉木胎漆盘六十四卦内涵以及十月太阳历历数的存在正与此形成互证,即田先生的认识得到一种佐证,西汉木胎漆盘先天八卦、六十四卦内涵的存在也得到一种佐证。其三,西汉木胎漆盘S形阴阳两仪太极图与漆盘口沿纹饰所示六十四卦内外相套的格局同后来阴阳鱼太极图与先天八卦 、六十四卦内外相套的格局也是一致的,只是前者因要表达更多的内涵而没有也无法采取更标准更单纯的图案和符号而已。总之,宋、元、明之际易图学的兴起与道家易学、道 教丹图传出有关,自宋至今一千年来关于易图来源的争议、聚讼现在可以“尘埃落定”。
详细的解释易经?
易经,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据文献记载,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中天图,左天图。风后十六局图。春宫图,房中术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神龙八卦图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1973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释文发表在《文物》1984年第3期上,引起研究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韩仲民《帛易略说》;帛书《易传》释文,最初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第六辑,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续编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卷、四川大学出版社《易学集成》等书。本世纪以来,帛书《易传》新释文又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丁四新《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帛书《易传》共包括《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邢文《帛书周易研究》是第一部学术专著。1994年在香港文物市场发现了楚竹书《周易》,经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关校注,十分丰富。 演算易经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当代有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等。后者如京房、邵雍等。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易学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引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与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便可知“《易》理”之学,是属于哲学性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总而言之,完整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哲学,只凭心、意识的思惟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明辩。《礼记·五经解》中,提到易学的宗旨,便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洁静”的内涵,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辩的作用。但在明辩理性之间,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经解》中,又说到易学的偏失,很可能会“使人也贼”。他独辟蹊径的研究出:“由乾、坤两卦开始,错综重叠,旁通漫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微”之至。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容,只有专长·坤·复·睽·家人·归妹·渐·姤·?·解·蹇·颐·大过·未济·既济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现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济、未济四卦,每卦各出现十六次。复由此类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阴阳的无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昼未分以前,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洁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 .《易经》内涵 自古至今,《易经》,历尊为《三玄五经》八部[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已是一部理智观测与思维整合的[大统一]经典。[易经太极图]描绘[有封]限条件的[自旋粒子反转互动易流]守恒,客观上,《易经》已创立[有封互动易流原理]的大自然法则。如将古今中外的理论·模型与思维,整合·提升与完善;则,科学大统。 无疑,这就是[一个完备的大统一理论]! [一个好的理论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求:首先,这个理论必须能准确地描述大量的观测——这些观测是根据只包含少数任选的元素的模型所做出的;其次,这个理论对于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明确的预言。][《简史》第10页]; [科学的终极目的是提供描述整个宇宙的单一的理论。][《简史》 第11页]; 太极球的[罗网],是道家易经提供的单一宇宙母体理论——[弦论]; 太极球的[精汽],是道家易经提供的单一宇宙母体理论——[一元论]; 太极球的[阴阳],是道家易经提供的单一宇宙本体理论——[二元论]。 基此,不拘一格地运用古今人类之大智大慧,将中华道家易经自然哲学、宇宙论,与近代的[宇宙学]·[量子引力论]整合;将单一理论[弦论]·[一元论]与[二元论],以[精]·[阳阴两精]行为的[弦]轨道作基准的、《有封自旋粒子反转互动易流》的[易经太极图]·[太极球]与[无极球]单一模型,凑建《原始虚空开阖阴阳易流模型》图解。祈求以此模型,试解自然之谜! 道家易经构建的优雅模型和描述大量的预言,远远跨越了人类五千年的时空,堪称人间一绝!这是中华思维文化之精髓!道家易经驾驭这一精髓,从古典哲学的必然王国,遨游到大自然自由王国。 无疑,中华道家易经哲学,是人类思维整合科学金字塔的尖顶! 《易经》的内涵,在于人类的思维遵循大自然的[有封互动易流法则],对现象和事件进行观测与整合的艺术和技巧。 以《易经》导出模型,求当今尖顶的[宇宙混沌]·[时空架构]与[历史求和]三大命题之解;如果,所求得的解之框架与[量子力学]相符,这就是科学。这是《易经》立下之丰碑! 无疑,《易经》的伟大意义与无限价值,在于《易经》是一座光芒四射·光彩夺目的(灯塔),在(洞引)中华子孙乃至全人类、遵循自然大法、努力探索和解决面对的三大命题:大自然之和·大自然医药·大自然社会。 正是:《易经》叠层擎日月,承铸中华伟丰碑!